網頁

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

阿姆斯托朗後膛鋼砲

清光緒十二年,經台灣巡撫兼督辦軍務的劉銘傳上奏朝廷獲准,由英商怡和洋行引進在當時最先進的武器:以層層套箍式方法,由上述William Armstrong製造的阿姆斯托朗新式後膛鋼砲也相繼運抵台灣,引進台灣的該型巨砲共有31尊,分別配置在新建砲台上,如四大港口:雞籠—「海門天險」、滬尾—「北門鎖鑰」、安平—「億載金城」、「中流砥柱」與打狗(旗後)—「威鎮南天」,還有澎湖—「西嶼西臺」、「西嶼東臺」,澎湖媽宮港—「天南鎖鑰」等。其中基隆據說原有九尊,分別置放於社寮島砲台、頂石閣砲台與二砂灣砲台。
這尊原置於白米甕砲台的阿姆斯托朗新式後膛加農鋼砲,光復後曾兩度進三軍大學當成國軍幹部訓練用教材,亦曾一度置放於中正公園忠烈祠階梯前,林水木先生擔任市長時代才由前民政局黃局長交涉取回,置放於役政公園。其砲身彈痕累累,乃是日據時代擔任要塞砲時,遭美軍戰鬥轟炸機已機炮掃射所致。
當時,至少有4名砲手協同操作,今天…砲身、準星(瞄準)、轅板、砲耳、吊彈桿、控制桿(控制方位與射角)、表尺、油壓避震器、砲架(砲軌)、滑軌、磨心(支持與旋轉)等一應俱全,相當完整。
此炮自劉銘傳購入後移交給日本,最後回到國民政府,在基隆肩負著超過半世紀的守衛任務,已是基隆人民的守護象徵,且清末留下的代表性武器。

2010/09/22拍攝於基隆役政公園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